保险预定利率与IRR区别
保险预定利率与 IRR 核心区别解析
从定义、作用、计算逻辑到实际应用的多维度对比
一、本质定义不同
维度
|
预定利率
|
IRR
|
性质
|
保险公司定价假设参数
|
客户实际收益测算工具
|
决定方
|
保险公司设定(报监管审批)
|
通过保单现金流计算得出
|
法律意义
|
写入保险合同条款
|
客户自行计算的收益率指标
|
示例:
- 某增额终身寿险条款写明:预定利率 3.0%(保险公司定价基准);
- 客户缴费后,用现金流算得 IRR≈2.6%(客户实际收益)。
二、作用与功能差异
维度
|
预定利率
|
IRR
|
对保险公司
|
产品定价核心参数,影响保费高低
|
无直接关联
|
对客户
|
间接影响收益天花板
|
直接反映真实回报率
|
监管要求
|
受银保监会上限约束(2024 年为 3.0%)
|
无限制,由市场决定
|
关键逻辑: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承诺的 “收益上限”,但客户实际拿到的是扣除运营成本后的 “净收益”(IRR)。
三、计算逻辑对比
预定利率:单利模型
- 公式:保单未来价值 = 保费 × (1 + 预定利率)^n (n 为保单年度)
- 特点:未扣除保障成本、附加费用等支出。
IRR:复利模型
- 公式:Σ(现金流 / (1+IRR)^t) = 0 (t 为时间点,现金流含保费支出与收益领取)
- 特点:
-
- 包含所有成本费用后的净收益;
-
- 反映资金时间价值(复利)。
计算案例(30 岁男性,年交 10 万交 3 年):
年度
|
现金流(万元)
|
0
|
-10(交费)
|
1
|
-10(交费)
|
2
|
-10(交费)
|
10
|
+40(退保)
|
IRR 计算:Excel 输入现金流 → =IRR(B2:B12) → 得 2.81% (即便预定利率 3.0%,IRR 仍低于 3.0%)
四、对保单价值的影响
对比项
|
预定利率
|
IRR
|
现金价值
|
决定前期现价增长速度
|
衡量长期持有收益
|
收益构成
|
不考虑费用成本
|
已扣除所有隐性成本
|
敏感性
|
监管调整直接影响所有新产品定价
|
每份保单独立计算
|
现实影响:
- 2023 年预定利率从 3.5%→3.0%,导致新保单现金价值普遍下降 10%-15%;
- 但存量保单 IRR 不变(仍按旧利率)。
五、应用场景指南
需求
|
看预定利率
|
看 IRR
|
比对新老产品收益潜力
|
✔️(如 3.5% 产品>3.0% 产品)
|
❌
|
测算持有 20 年真实回报
|
❌
|
✔️(唯一准确指标)
|
评估保险公司定价竞争力
|
✔️(高预定利率 = 激进策略)
|
❌
|
避坑提示:销售人员常混淆二者,声称 “预定利率 = 客户收益率”,但实际:IRR ≈ 预定利率 – 1%~1.5%(因运营成本扣除)。
六、监管与市场规则
维度
|
预定利率
|
IRR
|
信息披露
|
强制写入保险合同
|
无需披露,客户自行计算
|
波动风险
|
监管统一调整(如 2023 年下调)
|
保单生效后终身锁定
|
销售误导
|
常见话术:“收益按 3.5% 复利增长”
|
客户需主动验算(拆穿误导)
|
总结:核心区别
对比维度
|
预定利率
|
IRR
|
本质属性
|
保险公司定价参数
|
客户实际收益指标
|
计算方式
|
单利模型,不考虑成本
|
复利模型,扣除所有成本
|
应用场景
|
产品定价、新旧对比
|
测算真实回报
|
监管特性
|
受监管上限约束
|
保单生效后固定
|
公式关系:IRR = f (预定利率 – 费用率) (实际 IRR 由预定利率减去隐性成本决定)
实操建议:
- 选购产品时:优先看 IRR(尤其持有 20 年以上);
- 快速估算:预定利率 3.0% ≈ IRR 长期约 2.5%~2.8%;
- 验证工具:用 Excel 的 IRR 函数或保司官网演示页测算。